Task oriented — 有限的人生

Jessie Yu
Feb 7, 2022

--

看完 Four Thousand Weeks by Oliver Burkeman 簡單寫寫這幾天縈繞心頭的事情與看法。另外本書我覺得其實每章有點大同小異,偶有驚喜,比較重要的是在已知的事情上可以達到一點點認知轉變,但要先能忍受貫穿全文的說教感。

1. task oriented 是對於出社會前的人生的縮寫,也是為什麼我總覺得以前的生活很充實的原因,有一個框架告訴我們需要做這些,然後一件一件事情完成就好,而我也總是擅長在這當中把 to do list 上面的事情一件件克服。這種生活跟工業革命前的生活有部分類似,配合著一項一項要完成的事情,每天農耕然後等待收成,很少思考閒暇的意義,因為幾乎沒有實質意義上閒暇的時光,即便是與住在附近的朋友歡歌抬槓也算作是充實,生產力這件事更是無須比較。

2. social media 確實改變了我自己,largely,即使我大學就開始說 social media 對我的影響如何如何,當時只感覺到心理健康層面的削弱,多半來自與他人的關係、大量信息的轟炸等。然而,需要非常仔細才發現他對於自己注意力弱化的影響。大學一堂課約兩到三小時,強迫性專注讓自己可以在圖書館維持一整天的精神,現在切割的時間只想拿來看書(也是藉口),讓自己再也沒辦法專心的看完 coursera、沒辦法好好靜下來寫一首歌、沒辦法學習繪畫。明明這些在以前是再容易不過的事情,一整天上課後,也不會只想上網或躺著耍廢看綜藝。

3. 有的人能把出社會後的生活也過得很 task oriented,這樣的人大多數可以維持著充實的生活、很有目標的前進,但出社會後可能更容易筋疲力盡,因為付出的與收穫的未必價值相等,且更多會開始進行一些「靈魂拷問」。隨著目標與時間的流逝,逐漸明白我不是前述這樣的人,雖然有可能只是 wait but why 裡說的心中猛瑪象(社會認同)作祟,只要叩問內心最真實的自己想做什麼總是有解答,但是缺乏了框架後我便無所適從,興趣很多,想要的也很多,無法下定決心直面自己,然後用一些假生產力告訴自己,沒問題的。

4. 目前想到(但不一定有用)的解法是,把網絡、效率工具當作生活的附屬品,找到自己真正的生活。我很久寫不出來歌,很久不想做圖繪畫,看 coursera 十分鐘就想結束,閱讀甚至變成我逃避的藉口。心流這件事離我很遠(雖然閱讀還是能獲得啦,主觀來說我覺得自己算耐心高),最近一次感受到「慢」的美好與充實是在揉麵的時候,然後明白有些事僅僅需要的就是等待。

5. 我們對於社會看法的前提總是很難偵破,於是自己逐漸發現,最懼怕的還是「有限」 — — 有限的生命、有限的資源、有限的時間、有限的能力、有限的幸福⋯⋯大部分的時候問一句 so what 其實都能在認知與行動上迎刃而解,輸或贏、逃避或面對,跟陰陽一樣,僅是一體兩面(好像越來越老子)。

6. 願我能繼續求真、善、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