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整理

Jessie Yu
Nov 19, 2020

--

前言

最近重新整理了房間、筆記們(由於搬運筆記到 Bear 熊掌記),加上看了 How to Take Smart Notes 以及網路上各式各樣神人的分享,加上自己對這種生產力工具莫名的鑽研精神(可能就是想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吧),突然感覺整理這件事雖然每天都在發生:整理冰箱、把衣服放進衣櫃、桌子上怎麼擺、大至房間的動線⋯⋯等等,卻是一件有點挑戰性的任務。

想想是不是經常遇到:一件衣服最後就找不到了?兩年前的日記寫下了有趣的想法,以為可以留著備用,但實際上寫完後再也沒有打開來看過?近期才發現整理其實有很多可以讓我自己生活更方便的原則,分享在這裡,大家可以一起討論討論,是不是還有我漏掉、疏於思考的地方。

Workflow 這件事

整理的前提條件,是一個好的 Workflow。關於 Workflow(工作流程)的描述,我想這是一個最簡易的詞彙,更複雜的概念還可以說成 Structure(結構)或 System(系統),不過我想暫時用最簡單的描述來說,會更容易理解跟想清楚。

為什麼我們需要一個好的 Workflow?借查理芒格之言,一是框架和理論我們掌握了,可以更快更好的去做很多事情,二是 Checklist 幫助我們不會遺漏掉任何一個重點。

那麼,一個好的流程系統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此總結是啟發且源自於 How to Take Smart Notes

關於流程 Workflow 的三要素

1. 方便的 Convenient

方便這個我想不用多說,我們標準化與流程化的目的除了顯而易見的提高效率、克服遺忘流程之外,方便是最必須的,你應該也不希望在洗澡的時候還得爬上爬下拿沐浴乳吧~

2. 有益的/有營養的 Nutritious

這點很有意思,讓我想了很久。我認為是在收納 — 獲取 — 使用的過程中,需要能夠推動(促進)自己有新的想法、洞察(等等),讓這個過程成為一個能夠有回饋的好循環。

3. 令人享受的 Enjoyable

這部分比較玄了~實際上要說的是,當你在 Workflow 中,一是能輕鬆地集中注意力(更好的就是進入心流),二是你不會感到困惑或有壓力,不需要用意志力來撐。這個系統能幫助我們避免很多坑、甚至是自己的弱點。

整理:收得巧、找得到、用得好

整理的目標與目的

OK,了解前提後,終於要進入今天正題。整理我們希望達到的,我把它總結為「收得巧」、「找得到」、「用得好」,這三者同時作用的時候,(希望可以)事半功倍。我也還在實踐中,未來可能會再作調整。如果有想法歡迎儘管噴我!

這裡要說一下,我認為這部分不管是對實體的整理,或是非實體(比如雲端資料庫)的整理都是可以應用的。以下我會分別說明,也會做我自己的實踐分享。

收得巧

首先,在進行收納的時候,有三點必須銘記於心:一、場景與脈絡,二、相關性,三、重要性。缺一不可啊!有一個必須要做思維轉換的部分是,我們常常想的是如何「歸納」、「儲存」,所以是使用一種「歸檔 Archive」的心態在整理,但你自己想想是不是歸檔後再拿出來的機率幾乎為零?其實更有效的方式應該是問自己,我希望以怎麼樣的方式想起它?當你從這個角度去看這個物件的時候,事情就完全不一樣了。

這時候,「場景與脈絡」變得很重要,它提供了我們後面找到、想起的必要元素。比如說我總是在辦公室的座位上才能夠規劃自己的 To-do,經過仔細提煉與思考,發現是因為在位子上的時候我都戴著耳機,所以不受干擾內心很平靜,那麼在家規劃 To-do 時,或許戴上耳機、甚至聽同樣的歌也是會是很有幫助的事情。創造這樣類型的場景與脈絡,接著提供「線索」,如把耳機可能得放在顯而易見的地方(比如書桌上),讓規劃的時候更容易看到。

而創建場景與脈絡,需要同時考慮相關性與重要性,這考驗了我們的 Prioritizing 與取捨能力,同時可以在收納時給自己一個小檢驗:我是不是買了一堆沒用的東西?我記下的筆記其實根本不重要吧?我們很容易記下全部的東西,變成流水帳,但事實上有益的很少。但即使我這樣說,我還是會全部記下來,為什麼?因為對我來說,心理的安全感也同等重要目前(嘆)。以上瞎扯結束,下面進入正題,與整理收納的關係。

  • 場景與脈絡:在收納時,優先考慮以場景或該信息所在的脈絡進行收納。以整理衣服為例,有人會用「相似性」的方式整理:褲子、裙子來分組,但或許這樣很容易造成找不到衣服穿的狀況;如果我們以「這是宴會用衣服」、「這裡是睡衣」、「這裡是週末可以穿的外套(不是上班穿的)」來分組,那麼(應該)可以大大提高衣服的利用率,而不是把衣服都堆在衣櫃的最裡面,那麼常穿的只有某幾件了。當然這裡必須注意,每個人心中的脈絡是不一樣的,切勿直接套用我上面的例子!像現在無所事事的我最喜歡的就是每天都可以找到件很久未穿的衣服來穿。
  • 線索:留下一點點線索,作為搜索時的 Entry Point。讓每個重點都冒出一點頭來,同樣以整理衣服為例,看不到基本就想不到了。第一種被動方式是,我們做出一些線索幫助我們未來可以方便找到(比如在櫃子外面貼上標籤),第二種主動方式是,我們需要進量加強每個衣服間的相關性。見以下。
  • 相關性:人類的記憶是非常有趣的,大部分時間我們是以關聯的方式記憶東西,所以當我們把東西連在一起,就會大大提升這個東西被想起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當你選擇收納了這個,還需考慮它是否與你現有的東西是相互關聯的,關聯的話我們放在靠近的地方(當然這是得看它在脈絡中如何關聯),這樣有助於加深印象,未來可能你在看到這支口紅的時候,就會想起另外一直口紅。這裡要提到,反覆熟悉某件事情,也是可以增加我們腦內的相關性的。
  • 重要性:在做歸納分類的時候,最怕的就是啥都收、但實際上用得到的就這麼點,像我自己就有四個保溫瓶,都是在一些場合多的就拿回家了,但實際想想有必要嗎?天知道什麼時候才會用上另外三個,這是不是造成物資的浪費?其實可以給更需要的人(比如說一家有五口的人?)。抱持著這樣的觀點在閱讀時也是很有用的,很多時候覺得「啊!這一本書裡盡是重點!」,但實際上再過一個月,真的能想起來的有多少?好幾個作者都主張「功利性」學習,是更有效果的方式(雖然我自己是存疑,還在思考這件事情)。其實重要性分析也是非常考驗我們的判斷的,但是幸好這個是可以透過練習來增強的能力。

找得到

按照以上三個原則收好後,上面提到的「線索」就給了我們找得到的必要條件。這時,相關性顯得非常必須了。

當我們留下了好的線索,找到第一個,相關性會帶領我們找到第二個、第三個,然後心裡還可以很安心的說:嗯,這些都是我覺得重要的東西,那我來看看這些怎麼可以配合吧!

這裡舉個例子,比如說我一直有記錄所有面試過程的習慣。我的筆記軟件中,有一個主筆記,負責提供一切的 Entry Point 線索,可以看到我筆記軟件內大致有哪些重要的東西,其中一個 Entry Point 就是面試的筆記,這時我沿著這條線索一一可以找到 — 1) 我總共面試過哪些公司、到什麼程度,2) 我每次準備的文檔,3) 我每次面試過後的覆盤紀錄。這些筆記則是沒有一定的組織架構,但沿著我的 Cue,都可以迅速看到並且找到他們。

(這裡必須稱讚一下好幾個軟件都有的 Backlink 功能!關於筆記的部分,以上只是快速帶過,以後還會有更詳細的架構分享。)

如果應用到日常收納呢?我想談談我的藥妝品收納,以前我總是護唇膏放一堆,化妝水一堆,護手霜一堆⋯⋯這樣按照功能與相似性收。後來我逐漸發現,有一個 A 護唇膏我喜歡在化妝時用,另一個 B 我喜歡在睡前用,於是我按照真正的使用場景來放置了,A 會跟我其他化妝用品放在一起,B 則是放在床邊桌,這樣我睡前再也不會忘記塗。逐漸的我的藥妝全部都這樣放置,在每個時刻想用的東西都可以很快速找到,我也不會再忘記某個應該流程化的物件。

用得好

其實突然發現,上面好像藥妝分類回答了這部分,咦。對於藥妝來說,找得到跟用得好剛好是一體的。那下面來說說軟件的部分吧,用得好是一門學問。

譬如我從大學到現在的所有資料都在雲端儲存空間(當然硬碟也有,當作備份,我這個人就是活得這麼痛苦 QQ),很多時候會變成一學期、一個工作按時間維度來做的分類,這樣分固然清楚,但是也有很多限制,比如說大一上了心理學課程,寫了報告,就會永遠被埋沒在大一的資料夾中, 寫的報告的內容也逐漸被淡忘⋯⋯直至我某天開始覺得心理學重要,一層一層去找的時候,竟發現我以前就有某些想法!而這些想法依照現在的分類,完全無法與現在的思路「關聯」起來。

能夠用得好的意思就是,我能找到其中的關聯,然後發現新的火花。

意思是,我如果能快速看到以前的東西且用上,那麼對於我現在的產出將更有效率 — — 因為我已把收集資料的時間分配到日常當中,而非我要寫作、要洞察時,再從零開始,我甚至可能會有不一樣的洞察。

然而說歸說,我覺得這部分是極為困難的,包含現在改用 Bear 或 Miro App,我都還是會忘記實踐在我的筆記之間獲得抽象的關聯性,再加上人的惰性與種種,哎~

順道一提,人是很視覺化的動物,有時候「看到」確實會幫助我們更好的思考,想想電視劇裡偵探辦案總是要把照片人名貼在牆上做關聯與想像,或許是同一個道理。不過我也有個反例,之前在被 Coaching 的時候,我總是會不小心低頭看著教練寫的筆記,試圖從中找到或回答些什麼,當時我們總是會在一個很舒適、外面有風景的會議室聊,所以教練就會把我拉回現實,說我們看看遠方,你想像到了什麼?希望我不要被文字給困住了(或許這件事也是我的課題吧)。

結語

所以近期我在做任何的分類、收納、整理的時候,都會先帶著這三個目的,努力地邊做邊學。確實這樣的 Workflow 幫助了我不少,花很少時間在神遊了(大部分神遊都是在努力回想哈哈),同時也感受到自己的心智能力在短時間內其實可以有更大的突破,且可能是沒有極限的。需要花費的精力則是在如何整理著一件事、以及不斷迭代上,這樣 Workflow 才能更好的服務自己。

未來如果我有新的想法,會再提出,不過這篇會保存起來。我並不在意未來的我與現在的我說辭不一致,時間在走,人會變,世界也會變,可能唯有自然律不變,而這些都是我思考與成長的痕跡(竟然結尾成這樣哈哈哈哈哈)。總之最近也曾想過想要刪掉一些過去發言紀錄或什麼的,但轉念想想,那也是我啊,我曾有那樣的想法,而如今我又想通了一點什麼,成為現在的我了。

總之帶著這篇的前提,我寫作 Note-taking 的架構/內容篇會輕鬆一點點點,最近在思考 Principle & OKR,也覺得可能還沒想的太清楚,再稍等我一陣子了。

如果大家有什麼好的想法,歡迎直接與我討論。

寫於 Nov 16, 2020 @上海
如果想和我天馬行空聊聊,歡迎聯絡 jessieyuct@gmail.com

--

--